廣東省微生物應用新技術公共實驗室依托于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于2004年底批準立項,2005年開始建設。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為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中科院院士朱作言,實驗室主任為中科院廣州分院、廣東省科學院副院長郭俊研究員,副主任為孫國萍研究員、李泰輝研究員。三年來,按照廣東省微生物應用新技術公共實驗室建設項目實施方案中的進度和計劃,各建設項目、基礎設施的建設取得良好的進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開放共享等工作取得顯著成績。
根據廣東社會發展和國民經濟建設的需求、現代微生物應用技術研發的規律以及微生物技術發展趨勢,按照前瞻性、先進性、應用性的原則,結合相關科研工作積累和人才等優勢特色,實驗室的研究方向為:“微生物資源多樣性研究與前期開發、環境微生物及應用環境生物工程、食品生物安全監測控制技術、微生物危害及其防治技術、現代微生物育種技術”。這些重點研究領域構成一個符合廣東省國民經濟建設需要的微生物應用技術研究和開發的創新平臺、一個與國內外科研院所及企業廣泛合作和交流的高水平研究機構、一個解決與生物技術相關的多個行業的關鍵性和共性問題的技術支撐單位。
實驗室建設目標:通過建設實現微生物種質資源分類保藏基地、現代微生物學領域中的科技創新基地、微生物學領域中可轉化型成果的源泉基地、推動國內外合作開展微生物學研發的實驗基地、高層次微生物學人才的培養基地及支撐我省相關產業、優化升級的技術保障基地等六個基地的目標,成為具有華南地區優勢和特色的引領性創新單元。
經過幾年建設,實驗室擁有一支較高水平的研究隊伍,其中固定人員15人,包括研究員11人,副研究員3人,博士生導師4人,碩士生導師6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6人;目前實驗室的使用面積3100多平方米,大中型儀器設備130多臺(套),擁有華南地區最大的微生物菌種保藏庫和大型真菌標本館。先后承擔包括國家973前期研究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等在內的154項科研項目;申請專利60項,其中發明專利58項;主持或參與國家和行業標準24項;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10項,其中“食用菌優質高效大規模生產關鍵技術研究”獲200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含氨氮和多環芳烴類毒害性廢水的微生物處理新技術”獲國家環??偩挚茖W技術一等獎;出版專著2本,發表論文159篇,其中SCI和EI收錄24篇,會議交流論文57篇。
目前實驗室具備開展微生物學領域細胞水平、分子水平和基因工程等現代生物技術研究的工作環境和實驗條件,研究實力不斷增強,學術水平和學術地位不斷提高,具有較強的科技綜合競爭能力,完成科研成果的質量和學術水平以及應用技術創新能力處于國內同類研究機構的前列,為廣東省社會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做出了較大的貢獻,獲得了政府和社會的矚目及廣泛認可。